站内搜索:
  良知之行
文学院--潘晓慧
2017-12-06 09:29 潘晓慧  审核人:   (点击: )

20171125 星期六

周末带孩子上奥数,孩子在前面听讲,我坐在教室后面,拿出提前准备好的《传习录》,尝试让自己静下心来。

看到书中的解释说:良知往往似在清闲无事之处主宰着情感,与喜怒忧惧好象无关。看到这个说法,我如同醍醐灌顶。

这段话与平日里下功夫进行格物的实际感觉是非常贴切的。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讲,平日里内心澄静时,能够感受到良知的光明与厚重,也能同大道并肩而行,但是一旦遇到情绪上的波动(如爱、恨、忧、惧等),便会生出一些恶念。就像辅导孩子作业时一样,不辅导时是亲妈,辅导时就变后妈了,情绪焦急暴躁。

其实就在落笔这段的前半小时,正好又经历了一次类似的事件:带孩子理发归来后发现左右两边有些不对称,今天便去找理发店老板重修,但是店里的店员却态度冷漠,不问不管,期间还遇到了一位壮硕的健身男,不仅横冲直撞,而且出言不逊,遇到这种情况,我心中顿生怒意,甚至有种砸了这家店的冲动,不过心中一合计,还是觉得太过冲动,便拉着孩子出了店,但也有些气不过,想回这家店再理论一番。回家和老公聊了一会,我表示不必回去再理论,也再不必要去他家了,因为不值得,老公沉吟一会,他同意了我的想法,也对我不冲动的行为点赞。

实际上,我的内心也是有过波动的,这波动也就是心所产生的“喜怒哀乐”,不过这时也正是格物致知之时。结合心学的观点来说,心的本体虽然是“未发之中、寂然不动”,可是心很容易被人欲蒙蔽,从而生出不符合良知的“喜怒忧惧”,而此时最合适的做法,莫过于下好格物致知的功夫,平静处之,以将不正的“喜怒哀乐”置于良知的正道之上。

关闭窗口

文学院--潘晓慧

2017-12-06 09:29 潘晓慧 责编/七方教育研究院 点击: 次

20171125 星期六

周末带孩子上奥数,孩子在前面听讲,我坐在教室后面,拿出提前准备好的《传习录》,尝试让自己静下心来。

看到书中的解释说:良知往往似在清闲无事之处主宰着情感,与喜怒忧惧好象无关。看到这个说法,我如同醍醐灌顶。

这段话与平日里下功夫进行格物的实际感觉是非常贴切的。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讲,平日里内心澄静时,能够感受到良知的光明与厚重,也能同大道并肩而行,但是一旦遇到情绪上的波动(如爱、恨、忧、惧等),便会生出一些恶念。就像辅导孩子作业时一样,不辅导时是亲妈,辅导时就变后妈了,情绪焦急暴躁。

其实就在落笔这段的前半小时,正好又经历了一次类似的事件:带孩子理发归来后发现左右两边有些不对称,今天便去找理发店老板重修,但是店里的店员却态度冷漠,不问不管,期间还遇到了一位壮硕的健身男,不仅横冲直撞,而且出言不逊,遇到这种情况,我心中顿生怒意,甚至有种砸了这家店的冲动,不过心中一合计,还是觉得太过冲动,便拉着孩子出了店,但也有些气不过,想回这家店再理论一番。回家和老公聊了一会,我表示不必回去再理论,也再不必要去他家了,因为不值得,老公沉吟一会,他同意了我的想法,也对我不冲动的行为点赞。

实际上,我的内心也是有过波动的,这波动也就是心所产生的“喜怒哀乐”,不过这时也正是格物致知之时。结合心学的观点来说,心的本体虽然是“未发之中、寂然不动”,可是心很容易被人欲蒙蔽,从而生出不符合良知的“喜怒忧惧”,而此时最合适的做法,莫过于下好格物致知的功夫,平静处之,以将不正的“喜怒哀乐”置于良知的正道之上。

关闭
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  • 总访问量
  • 今日访问量

Copyright 2006-2017 ? Xi'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    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斗路18号     邮编:710077     陕ICP备05000643号 备案号:XA12025

CP备05000643号 备案号: